“脱靴断镫”的崔戎
崔戎,唐文宗大和七年(833)至八年(834)任华州刺史。崔戎为官,待民平和,在华州作官期间,最感人的一幕则是他升任兖、海、沂、密都团练观察使,作别华州时,老百姓闻讯,恋留挡道,泣请留任。甚至有人以“脱其靴子,断其马镫”之举来挽留他继续留任华州。从此,“脱靴断镫”成了一个文史典故和廉吏佳话,留传至今。
为官廉洁的党声震
党声震,清朝华州党家河(在今莲花寺镇)人。一生为官廉洁。康熙四十三年(1704),告老还乡,离北京后,有人上奏清圣祖,说党声震所携赃财甚多。清圣祖大怒,立即派人追回,拆开行装一看,尽是纺成的线缕。清圣祖十分惊讶,党声震说:路费拮据,以此补路费不足。清圣祖很感动,欲赐重金,党声震不受,清圣祖又薄给路费,他才接受下来。
清廉刚正的东汉
东汉(1475—1541),字希节,明朝华州故县里(今渭南市华州区杏林镇梓里村一带)人,弘治十一年(1498)戊午科举人,官至盐运使。初到池州上任,即颁布新令,祛除旧弊,招抚流亡在外的难民,重新编造户籍,使百姓安定生产。任盐运使后,东汉革除弊政,加强流通,使盐商获得便利。为官清廉刚正,造福地方,平定兵乱,安抚百姓,是明代著名的廉吏。
刚正不阿的监察御史东郊
东郊,明朝华州故县里(约在今杏林镇故县村及其附近一带)人,字希宋。正德六年(1511)进士,授平阳府(今山西省临汾)推官,后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。在监察御史任上,敢于上疏直谏,大胆揭露奸臣丑行。明《华州志》称赞东郊在监察御史任上“桓善除恶,风裁犹著”,其惩恶扬善,刚正不阿的品格尤为著名。
拒“例馈”以死明志的郭熿
郭熿,字文中,号长松,清朝华州人,顺治五年(1648)举人,顺治十五年(1658)任福建宁化知县。他廉洁奉公,深念民苦,却馈送,去供应,每餐仅一蔬一粥而已,坊间流传有他“铁耳冰心”的歌谣。去世后宁化县的士绅百姓还捐金为他建仁爱祠,学士大夫著文颂其遗事,《汀州府志》《续华州志》还为其立传。
当官为民的郭宗振
郭宗振(?—1643),明朝华州甘泉里(约在今县城三门巷及其附近地区)人,先后任河南孟县和永城知县,寿州(今安徽寿县)知州、刑部员外郎等职。孟县地处交通要道,官差过往频繁,供给全部取之民间,百姓不胜负担。郭宗振力主革除,不畏权势,将豪绅之子绳之以法。寿州北水害严重,郭宗振捐薪俸五百金,盖房架屋,招回灾民60家,人称此地为“郭公集”。
一心为民的知州万家霖
万家霖,浙江山阴人,清同治三年(1864)年任华州知州。他仁慈善良,廉政爱民,任职华州之时,正值陕西回民大起义期间,田园尽毁,满目疮痍。他刚刚到任,就设法招集逃亡的民众,极力劝他们复垦田亩,恢复农业生产,为华州百姓的生计鞠躬尽瘁,为此丢官而在所不惜。
执法如山的王士棻
王士棻,清朝华州城东虫王庙(在今莲花寺镇瓦头村)人。王士棻与人交往谦恭谨慎,毫无锋芒,但在法律上却执法如山,禀性刚直,屹不可撼。他在乾隆时期从事刑狱司法几十年,以执法如山、精明干练著称。大学士纪晓岚评价王士棻“端重精明,翘然出众”。
家贫如洗的知府王惟一
王惟一,清朝华州人,乾隆十九年(1754)进士,由教谕历任知县、知州、知府等职。宦游数十年,官至从四品的知府,但清廉有加,不贪财,不敛财,以致《三续华州志·王惟一传》称其“家贫如洗”。离任时,数千苗民跪送江边,依依不舍。
华州大地震灾后的知州朱茹
朱茹,明朝泸州(今四川泸州市)人,嘉靖三十五年(1556)至嘉靖三十八年(1559)为华州知州。嘉靖三十四年冬末发生了著名的华州大地震,全国死亡80多万人。朱茹到任时,即停止劳役,赈济食粮,豁免徭税,百姓生活逐渐安定,民力得以逐步恢复。朱茹在华州时,还治理了太平河、石堤河水害,建立了华山书院,后升为工部员外郎。